在股市中流行一句話,叫做“量在價先”,似乎股票只要放量就會上漲。而事實上,任何事物都要辨證地看待,同樣的成交量在不同市場狀況下都會有不同的含義,只有隨機應變才能洞察莊家的玄機。
主持人:常常聽到投資者抱怨,用成交量方法來選股并沒有騎上黑馬,反而在高位被莊家套牢。難道成交量也會騙人嗎?這期我們請來證券資深人士張紅記先生,就讓他來介紹一下成交量的用法。
北京豐臺區股民王先生:為什么很多人都說“量在價先”?
張紅記:“量在價先”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美國,盛行于臺灣,上世紀90年代初傳到內地股市。它最初的含義是,成交量代表市場人氣,一只股票只有看漲并追漲的人多才會令股價節節高升。這一分析方法傳到臺灣及內地股市又有了不同的含義,由于臺灣及內地股市莊家盛行,它被看做分析莊家意圖的有力工具。因為機構坐莊必然要經歷底部吸籌、中部拉升、高位出貨三個階段。而完成這三個階段必然在成交量上有所表現。
北京朝陽區股民韓小姐:那我為什么用成交量選股并不準呢?
張紅記:和任何為大眾所熟知的技術分析方法都會被莊家利用一樣,莊家也會制造虛假的成交量來誘惑股民上當。比如說“價漲量增”,莊家就會在高位通過自買自賣的方式制造成交量,造成還會繼續上漲的假象,來完成出貨
破解莊家的這種手法需要一定經驗。最主要的是判斷機構的成本區及持倉情況。
莊家分長莊、短莊,以及中線莊家,每種莊家的拉升目標及底部吸籌比例都不相同。長莊一般要吸到流通籌碼的50%以上時才會考慮拉升,往往要股價翻1番至兩番才肯罷休。而短線莊家所吸收的籌碼一般只有10%-20%,有30%左右的漲幅就可能出貨。
投資者可以通過一只股票的底部換手率來判斷機構的持倉。
一般而言,在正常的市道下,底部成交量的20%可能是機構所吸納的籌碼,照此計算,底部換手率達到100%的股票,機構的建倉比例會在20%左右。當然,由于處于牛市或熊市等不同市況下,這種比例也會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股票拉升時“價漲量縮”甚至比“價漲量增”更準確,這時往往是莊家控盤比例極高造成的,所以當投資者看到有股票價格漲了40%以上,而成交量并沒有太多放大,那很可能就是碰到了一匹黑馬。(記者張景宇)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