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渠道的匱乏、行政對市場干預造成的各種扭曲,以及行為金融學所提到的羊群效應等,或許還應該加上復旦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張軍所謂的“境外資金的回流與投機”,造成了中國股市的狂飆突進。
對于個體而言,當下的投資途徑并不多。現在如果要在存款和投入股市之間做出選擇,任何一個理性的居民都會把錢從銀行里取出來投到股市里去,因為目前股市的收益要遠遠高于銀行利息。即便在預期加息的情況下,資金從銀行到股市的流動似乎也勢不可擋。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銀行存款在2007年4月份出現歷史上最大降幅(定期存款大幅下降,活期存款增多),存款凈減少1674億元,同時,居民開始大規模借錢,居民戶人民幣貸款增加1236億元。同時,最新一期《財經》指出:按照官方公布的通脹率為3%,而銀行2.4%左右的存款年利率明顯已成負利率。儲蓄不能選,房市門檻高而且流動性差,保險市場又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追捧股市乃是情理之中。
當然任何一項投資都有風險,個人需要掂量其損益。實際上,現在個人把錢用來做投資投身股市,并替代了部分機構投資者的倉位。但個人承受風險的能力無法與機構相比,這就有了一個隱含的危險,即一旦股市擠出泡沫的時候,個人可能會變成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對老年人和收入較低的人群而言,更是如此。
2001年,吳敬璉曾經大聲疾呼:中國的股市很像一個賭場,而且很不規范。賭場里面也有規矩,比如你不能看別人的牌。而在中國的股市里,有些人可以看別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詐騙。坐莊、炒作、操縱股價可說是登峰造極。盡管已經到了2007年,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中國經濟走勢依然強勁,股市似乎有理由往上漲,但吳敬璉所說的那些股市上的“伎倆”卻并沒有消失。
加爾布雷思在《1929年大崩盤》中回顧了美國股市的歷史,并且指出了其中一個非常簡單但又至關重要的經驗:過高的收益率不可持續。至于什么是過高,一個簡便的判斷方式恐怕就是全民炒股。美國股市大崩盤的歷史,似乎沒能教會中國散戶在入市時需要謹慎。股市的震蕩也無法阻止人們投身股市的熱情,時有耳聞當了房子入股市的新聞。但目前的利潤并不完全是以企業業績的成長為基礎的,多數企業的業績遠遠不足以支撐市值,之所以有高市值是因為后進入的資金托高了其市值,但這些錢并沒有真正用于企業的生產和發展。
某種程度上,這正是對中國當下的一個警示。即便中國能維持10%以上的GDP增長率,即便這些增長都是由上市公司所推動的,目前股市的市盈率也已經遠遠超過這個數,A股基于2007年預期收益的市盈率已經達到了35倍左右,這種過高的市盈率從常識來看肯定是蘊含風險的。
當然中國股市目前的成熟度沒有辦法與美國相比,加上在相關法律和監管上的不完善,風險無形之中就要高很多。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中國社保基金正在減持在中國國內股市中的投資。這是中國專業資金管理公司對股價一直居高不下感到不安的一個最新信號。實際上,就連監管當局也按捺不住了,中國證監會在5月11日發出通知,強調“加強投資者教育”與“強化市場監管”并舉,旨在警示風險,打壓違法,穩定股市。對杭蕭鋼構( 23.72,2.16,10.02%)信息披露不當的處罰以及對上投摩根老鼠倉的打擊,似乎也體現了證監會的決心。這也導致了大盤的波動起伏。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股市必然會衰敗。從更長的時間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因此對于中國經濟抱有信心的投資者,可以繼續留在這個市場上。對牛市的信心并非全無道理。以法國年鑒史學派第二代的領軍人物布羅代爾的“長時段”視角來看,短期的波動都會被撫平,而長期的趨勢更值得關注。這也啟示我們在股市或者更寬泛的投資領域,放寬歷史的視界。以“長時段”來看,長線的收益比起短期的忙碌和擔心受怕而言,更為可取。只不過短期內可能要做好承受震蕩引致的損失的準備。事實上,好股民不會離場。他們會平衡風險,在股市震蕩和“非理性亢奮”時期,保持清醒和冷靜,辨清方向,從而與中國經濟一起成長,享受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