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市場中期底部形成需要幾個條件,表現為持續下跌到成交量極度萎縮,接著放量上漲;技術指標長期底背離,再發出上漲信號。然而,這些都是表象,反過來說也可以認為市場見底回升之后,成交量和技術指標才會出現上述表現。
筆者認為,量價和技術指標固然可以作為判斷市場底部的依據,但真正底部的形成還要靠投資者(包含機構和散戶)心理預期的變化,消息面的支持,以及市場價值中樞降到合理位置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形成真正底部。
首先是成交量。當成交量創了地量時,表明此時的多空雙方都無利可圖,或都不敢冒險,買賣謹慎,觀望氣氛濃厚。所謂地量并不是絕對的,但是可以參照前期底部的量。如上證指數在2007年11月28日和今年1月18日形成的兩個短暫性底部,日成交量已低到3300多萬手,而昨日的成交量為4500萬手,說明成交量還有萎縮空間。
其次是技術指標。技術指標出現底部位置的特征是,KD值和RSI指標在20以下,甚至在15以下粘連,有時會出現長時間鈍化,而周五的KDJ指標與1月下旬相比,還有下調空間。當然越多的技術指標處于嚴重超賣區或底背離的狀態,技術上越具備上漲的條件。
當前,擴容(含大小非減持和上市公司圈錢等)成為市場不能承受之重,同時宏觀調控抽緊銀根又讓市場處于缺血狀態,兩因素成為影響市場下跌的主要因素。若給市場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則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必然轉好。
當然,每一次底部的形成都是千變萬化,沒有什么通用的標準確認底部,投資者不要指望能抄到最低點,最安全的還是等待底部型態成熟后再大量買進。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