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盤短期走勢靠技術,長期走勢靠基本面,中期走勢靠資金供求關系。前兩者容易理解,屬股市通用的法則,妙處在于后者。中國股市自誕生以來的20年間,有過五次較大規模的牛市,每次牛市背后,都有巨額增量資金的推動。
第一次牛市:1991年至1993年,上證指數從100點攀升到1558點。
增量資金來源:在賺錢效應的刺激下,全國各地的熱錢蜂擁而至,投資者開戶數量從0到幾百萬戶,將當時僅有的幾十家股票的價格,短時間推高到十倍以上,市場炒作登峰造極。
第二次牛市:1996年初到1997年5月,上證指數從512點漲到1510點,深圳成指從900點狂飚到6100點的高位。
增量資金來源:計算機通訊技術快速進步,證券公司營業網點開始向全國擴張,股票買賣的地域從原來的上海、深圳擴展到各大城市,投資者開戶數量從幾百萬戶增加到2000萬戶,加上銀行利率的大幅下降,儲蓄資金大規模涌進股市。
第三次牛市:以1999的5.19行情為標志,上證指數自1000點啟動,2001年上漲至2245點。
增量資金來源:證券公司營業網點更加普及,投資者開戶量從2000萬戶越升到6000萬戶。
第四次牛市: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上證指數自998點上漲到6124點,深圳成指從2590點上漲至19600點。
增量資金來源:2003年始,在管理層“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思想的指導下,基金的規模在短期內得到爆炸性增長,資產規模從1999年的576億擴張到 2007年的3萬億以上,同時投資者開戶數量從6000萬到1.3億戶,網絡委托買賣得到普及,交易更加方便和快捷。
第五次牛市: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上證指數自1664點上漲到3478點,深圳成指自5577點上漲到13943點。
增量資金來源:管理層采取超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1月至7月,新增貸款高達7.73萬億元,而2007年和2008年兩年新增貸款總額僅為8.54萬億元。同期新基金大量發行,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
眾所周知,西方稱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但在中國股市,這點似乎并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中國經濟始終以年均增長超過9%的高速發展,而股市的表現好像打擺子,忽冷忽熱,和宏觀經濟的關聯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牛市的興起主要靠資金的推動,而一旦資金散去,股市便如同退潮的海水,一瀉千里。這便是所謂的“資金驅動型”市場。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