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同屬證券分析的兩大流派,然而隨著機構投資者的超常規發展,基本分析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技術分析似乎逐漸被邊緣化,“當了”弼馬溫,成了不入流的玩意兒。
實際上,技術分析有其獨特的作用,能夠歷數百年而不衰,并且演化出形態、K線、指標、均線、缺口、通道、時間窗等多種理論,還有江恩理論、艾略特的波浪理論,自然有其道理。
那么如何正確地運用技術分析呢?筆者以為還是要“正用”,不要去鉆研其中的詭道,人間正道才是大道。但“正用”技術分析就要防范對手“反用”,怎么辦呢?主要是兩條:
看大不看小
也就是說,技術分析把握一個“大”字,從大處看,從長遠看,去看大形態、大均線、大K線,這樣會可靠得多。肯定,市場里的對手會“反用”技術分析,只要有了錢就能夠給股價“劃線”,但“劃線”畢竟是要花錢的,盤中5分鐘、15分鐘分時線花點錢就能做,讓分時的均線彎一彎,讓形態扭一扭,都好辦。但要想改變半年線的走向,可能么?改變周K線、月K線的形狀,那難度就大多了,要花很多錢的。
所以涉及到大形態、大均線、大K線的時候,主力手里的錢就不那么管用了,所以我們不妨從大處著眼,風物長宜放眼量。
看粗不看細
既然技術分析能夠被主力“反用”,那么偶爾的例外總是難免的,偶爾形態被破壞一下,通道被打漏一下,均線被跌破一下,是很正常的。但有些人在用技術分析的時候往往將其絕對化,比如常聽到“××點不能跌穿,××線不能跌破,一跌破就完了”,實際上沒有那么玄,把股價看的如此精細,如此絕對,就沒意思了。
還有人喜歡給圖形劃線,趨勢線、通道線、黃金分割線,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劃線容易將其絕對化,用眼睛看就夠了;這就如看一個女孩兒身條好,用不著去計算其上半身與身高的比是不是0.382一樣,只需用眼睛打量夠了??碖線也是如此,看一兩根K線能說明什么問題呢?這就好像看人家好看不好看,不能就盯住一兩個青春痘不放。
綜合來說,技術分析就是看大形態、大均線、大K線、大通道,研究了基本面情況,心中有數買入就可以了,然后就持股,只要大的模樣不破壞就不去計較股價的漲漲跌跌。需要說明的是,按照分時圖去做技術分析,然后高拋低吸做短線是靠不住的,特別是印花稅提高之后,這種“螺螄殼里做道場”的事兒越來越不好干了。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