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有時會無可奈何地訴說“賺了指數沒賺錢”的苦衷,有時又會眉飛色舞地介紹“輕大盤重個股”的心得。盡管二者都涉及到一個指數的失真問題,但只有在前一種情況下,投資者才感到問題多多。
1996年,每每在多頭遇阻的危難時刻,上海石化就挺身而出。那年上證指數最低是512點,最高是1258點。資金有沒有翻番呢?多數投資者顯然沒有。上海石化最低是2.22元,最高是8.73元,真正算得上是翻了二番。1999年5月14日,滬指跌破了前期低點1064點,股評多數傾向千點大關必破。5月17日申能股份高開0.02元,最后以漲停價9.93元收盤。當天大盤最低探至的1047點,成為滬股歷史上又一個大底。不管是在鼠年,還是在兔年,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權重杠桿效應都超過了蛇年。為什么那時人們不覺得指數失真呢?原因就在于投資者那時多多少少賺了錢。鼠年賺不到100%,賺50%不成問題。“5·19”行情的升幅也相當可觀。而現在的股指基數已經高了,漲300點只等于鼠年漲80點,兔年漲170點。滬指從1893點漲到現在,最高漲幅也不過15%,一不留神、就會抓不住機會。沒抓住機會、又不能說自己沒本事,于是就怪指數編制不合理。運用了這么多年的指數編制方法,當然有改進的必要。但是,不管如何改進,都有一個適應的問題。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是我們自己。
對于個股來說,指數確實會失真。不同時期,同一指數下的某只股票的價位會相差很大。對于大盤來說,指數不會失真,因為它真實反映了各種股票作用下的合力。即使是B股上漲對指數的貢獻,同樣需要資金推動。一般投資者,不會把所有資金都投向股市,增加了對B股的投入,就會減少對A股的操作。所以,上證綜合指數真實反映了資金的流動狀況。資金推動型的行情,最本質的就是資金面。所謂指數失真的言論,只說明我們還不能夠透過指數去看本質。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