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是一項極有趣的分析,分析正確時,那樣的樂趣快感教人難忘…。正確的基本面分析是一項 強而有力的工具,但如果錯誤的使用,后果會讓人失望且無法接受“怎樣會這樣”…。
以下這幾點,是大部份基本分析者容易犯的錯誤(我也常會不自覺的犯):
1、將基本面資料當做時效性的判斷工具
舉例來說,當我現在研究某只股票的基本面,仔細的評估它的負債比(哇!10%而已)、流動比率(可怕的600%)、存貨、每年營收成長率、營益成長率…。發現致茂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好公司,且價格本益比很低,我迫不及待的于隔日買進5張,過了半年,其間股價不漲反跌,我納悶“我的研究都沒錯啊,怎么會這樣?明明是好公司…。”這個情結,在我大學買股票時常常出現,錯不在這個評估的結果,而是“時效性”,試想,如果我在3個月前就研究這個資料,是否股價就該3個月前因我的發現而提前反應?一項分析的反應可能在3天后,也可能在3年后才出現…。我們常會因為突然做出一個分析就認為是一個重大發現,急忙于市場建立部位,期待股價照我的分析而走。但市場反應出此消息或結果的時間,很難抓。將我們“瞬間發現”當做股價“此時該漲或該跌的依據”其實是很荒謬的。
2、由真空角度看待基本面資料
一檔股票此時價格為80元,因此檔股票為從事進口加工,預期匯率會貶值,貶值將造成其原料成本提高,為一項利空,所以此股票將可能下跌,價格走低為合理反應。假設此時股價開始下跌,跌到70、60或許合理,但是注意,跌到40時,此項“基本面利空因素”是否仍然偏空?跌到剩20元,這項所謂利空消息,可能會變成“利多”,不可思議,對吧?!換句話說,“利空消息到某個價位將不再是利空”,所以基本面本身應該是沒有所謂利多或利空,而是相對于“價位”而言,才有利多或利空存在。
3、設定價格不可能低于實質價格
一檔股票不斷下滑,我對它非常有興趣,認為這是一檔超值股票,我盤算著這檔股票的“真正價值”,用合理本益比或者其它方式,算出它約值25元,且股東權益有15元,此時市價40元。過了半個月,股價果然跌到25元,我積極買進,不幸的,股價繼續下滑,跌到15元時,我幾乎將家當全梭在上面,因為此時已是凈值了!!不可能再跌!!結果,竟然跌到7元才止跌,甚至跌破票面…。這個故事是真實的發生在我一個朋友的父親身上,這檔股票他買了200張,現在他甚至不敢看這檔的報價…。我的結論是,“實質價格未必是一個有力而有效的支撐”,有人就是不信邪,因為常常它還是會產生作用,過一段時間,股價常會回到“合理價位“,但記住,支撐不一定會發生在此時此刻,似乎還有其它因素我們會忽略了…。同樣的,法人擁有某檔股票的成本,絕對有可能會跌破,法人雖有大量的股票,股價沒有百分之百必漲的那種事,法人也會賠錢。每次空頭走勢就會有人開始盤算法人的持股成本,認為此成本不會跌破,我認為不如將這個時間拿來算算自己的盈虧吧,“趨勢不會因為你拉了一個伙伴而反轉”。
常看到許多人不正確的使用正確的基本分析資料,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