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新手長線如何投資?
首先有個假設的前提,就是買入的股票是績優成長股。
長線投資者買入股票不外乎兩個時機,一是牛市階段,也就是價格估值相對較高的時期內;一是熊市階段,就是價格估值相對較低的時間內。
最好的符合教科書式的買入,當然是在估值低的時候買入,因此這個假設不需要討論,那就是買入。但是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因為市場不會等你有了現金流的時候,也正好調整到這個位置。那么在第二種情況下,尤其是對于巴菲特這樣隨時有大量現金流的投資者,他們會用時間的代價去等待以換取一個足夠的安全邊際嗎?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怎樣判斷股票是否值得買入,必然涉及增長率與估值溢價的對應關系?說到底是怎么估值的問題。以我愚笨的腦袋沒辦法計算出一個定量的公式,或許誰也不能,因為這個公式如果有并且被你發現了,你將擁有全部的財富。這可能也是投資大師們稱股票為藝術而非數學的原因。估值是個兩難的選擇,行業不同、公司不同、對未來預期不同、所處牛熊周期不同、所處地域不同,所有的復雜因素在一起構成的復雜函數也許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我閱讀了一些有關巴菲特同志的書,但是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樣的標準來確定這個安全邊際的。(最好的安全邊際是跌破凈資產,但是巴菲特自己都承認當初買了伯克希爾紡織廠是失敗的案例,香煙屁股不好吃。)難道他從不估值?這個無法猜測,但是合理的猜測是:在巴菲特的長期持有體系中,成長的重要性可能要遠遠高于安全邊際因素。
因此我能思考到的最好做法是無論牛熊,持續的買入。這種方法很難得到一個最優的獲利,但是長期來看起碼會有一個次優的結果。
上面的文章里,得出了一個模糊的結論:在長線投資者的購買策略中,對成長股進行隨機購買(這里不是選股的隨機,而是選好股后,選時的隨機)或許是一個次優的策略。
為了證明這一結論不至于錯的太過離譜,繼續閱讀了《巴菲特怎樣選擇成長股》(蒂莫西。韋克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書中第66頁原文摘抄如下:
“無論你要購買高增長的科技股,還是低價格收入比的股票,抑或把資金投向其他股票,歷史經驗都表明“低買”是最佳選擇。假定投資者自1970年起每年年初向道。瓊斯工業指數中的公司投資5000美元,到1999年末,這些投資將成長為112萬美元,相當于每年9%的利息率。如果投資者恰恰在每年股價的最高點進行投資,或許最終收入仍將是這一數字,這是因為經驗表明,每年的年末前后,股價往往會達到其當年最高點。
然而如果投資者決定將這每年5000美元在當年股價的最低點進行投資,那么到1999年末,他將最終獲得150萬美元的收入,比前者多出34%,這種現象在更長的時期內將會出現更大的區別。將資金在每年的最低點投入股市,這將最終增加投資者的收益。表4.1顯示了這一結果。
表4.1 低價購買的效果:每年投入5000美元
起始投入年份 高點買入(1999年末收益) 低點買入(1999年末收益) 差異
1990 116,567 161,857 38.9%
1985 251,020 365,173 45.5%
1980 507,648 712,758 40.4%
1975 814,268 1,119,331 37.5%
1970 1,117,563 1,494,738 33.7%
1965 1,413,305 1,858,216 31.5%
1960 1,794,009 2,350,262 31.0%
1955 2,315,573 3,096,563 33.7%
1950 3,303,152 4,433,716 34.2%
顯然,關心股價成本能夠使投資者擴大其收入,并使他輕而易舉的超過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成長率。無論什么時期,在每年的最低價買入股票將使投資的最終收益相差30%-45%。統計數字上的這一顯著差別不應當被忽視。當然,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切的指導每年股市的最低點和最高點在哪兒;只有在回顧歷史數據時我們才能確定股市的低點和高點。但事實似乎表明,在股市下跌期間購買股票比在股市上漲期間購買股票要有利得多。你不必一定要恰好買到股價的最低點,有趣的是這些結論各種市場環境下都可以得到。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股市都會有許多短期交易的稍縱即逝的時機能夠使投資者擴大其收益。投資者應當充分利用這些機會。”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