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1.公開說明書常見之名詞
1、財務總表:編制財務總表,以簡單實用為原則,主要項目通常有營業額、凈利數、凈利率、股利總額、自有資本比率及每股凈值。
2、凈值:總資產減總負債便是凈值。一般而言,凈值部分包括股本、法定公積、資本公積、資產增值公積以及累積盈余等項。
3、股東權益:即是凈值部分。
4、流動比率:是顯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間的關系,通常是作為測驗清償短期負債能力的指標,它的計算公式為:流動資產/流動負責。
用流動比率可以知道一元短期負債,能有幾元流動資產可以清償,以及流動資產若高于流動負債,則余額是否可供周轉運用,所以財務健全的企業,其流動資產應遠高于流動負債。
依照臺灣證券交易所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規定,流動比率不得低于100%,即1:1。
資產負債最常使用的一項比率,就是流動比率,就企業財務觀點看,流動比率高,表示該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強。但此項比率過高時,顯示現金或流動資金過剩,造成資金浪費,并不一定是好現象。對債權人說,流動比率愈高,其債權地位愈鞏固,故到期債務必能清償。但對于公司股東來說,流動比率過高,并非公司之利,尤其應收帳款與存貨余額過大時,即可能產生帳面虛胖之現象,更是不妙。因此分析流動比率,決不能公式化,必須就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內容與性質加以檢驗。
5、速動比率:又稱酸性測驗比率。乃指速動資產對流動負債的比率。一般所稱的速動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等,而不包括存貨及各項預付費用,因此,是流動資產的一部分。此一比率系指企業在維持繼續經營的狀況下,經由正常融通資金程序,支付正常融通資金成本,在極短期間內,其所能取得現金對流動負債的比率。作用在表示企業即使資金周轉發生困難,其即時的償債能力尚不致發生問題,因此此一比率應超過1。
6、負債與凈值比率:又稱負債比率。企業資本形成,有外來資本(對外負債)與自有資本(對內負責)兩種。研究企業資本結構時,就須研究兩者的相互關系,也就是研究債權人權益與股東權益的關系;一般用以衡量彼此關系時,則研究股東對企業的投資額(凈值)與債權人對企業的投資額(負債)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負債總額/凈值。
此一比率可以表現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因為負債是一種固定責任,不管公司盈虧,均須按期支付利息,有時還須償還,負責與凈值比率愈大,財務危機愈嚴重,可能無力償還債務。
假如股東資本百分比增高,對外負債與利息負擔減少,財務危機發生可能性減少,就債權人立場而言,負債與凈值比率低,股東所供應之資產較多,故能保障債權人之債權。但若此項比率過低,對股東而言,并不一定有利,因為一企業的凈值只要維持一定水準足以保障公司信用就可以了,否則,反成為資金投資浪費。
7、自有資本率(%):計算公式為:凈值/資產總值X100%。一企業之自有資本(即股東權益)所占比率愈高,則其資本結構愈健全。
8、凈值與固定資產比率:又稱固定比率,是測驗企業的固定資產是否過度擴充,以及有無過分膨脹現象的指標。此外,還有表示固定資產中究竟有多少是以自有資金購置的作用。計算公式為:凈值(資產 — 負債)/固定資產X100%。
固定比率,以高于100%較適宜,如果低于100%,這企業財務結構通常不健全,若不是資本不足就是固定資產過分膨脹。其變動原因有下列五種:①分紅過多。②營業虧損。③保留盈余。④固定資產擴充。⑤固定資產減少。
企業經營者都以為固定資產擴充后,產量可以大增,降低成本,增加競爭能力,從而利潤增加。所以許多企業在營運達到高峰期時,大事擴充生產設備,使資本膨脹,但是所得結果時常恰得其反。因為資本固定后,財務上流動性減少,生產彈性也減少,難以發揮調節的功能。因此固定資產的擴充,反成為經營者的累贅,故企業應該避免過度擴充的趨勢。
9、凈值與資產總額之比率:通常稱為凈值比率,其計算公式為:凈值/資產總額X100%。
上項比率與100%之差額,就是債權人出資的比例。一般言之,此項比率愈高,表示公司資本結構愈健全,亦即表示對債權人有較大的保障,依照交易所“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的規定,公司必須最近一年度凈值占資產總額比率在三分之一以上者,才符合上市條件。
從債權人觀點看,一公司的資產股東出資部分愈大,公司的財務結構愈健全,因為凈值即是債權人之保障權益。換句話說,凈值具有調節資產與負債關系的作用,凡是遇到生意清淡、財務困難、盈余劇降之時,凈值便首當其沖;凈值比率高的公司所受壓力較輕。同時,盈利若趨穩定且逐漸增加時,凈值比率便能提高。若借入資金百分比愈高,財務壓力愈重,尤其在商業不景氣時更容易受固定利息支出的沉重負擔,使原本不振的業績虧損,凈值減少,凈值比率亦降低。
根據證管會審查財務分析的標準,凈值占資產總額在二分之一以上者為健全,在三分之一以上者為正常,未達三分之一者為不健全。
10、固定資產與長期負債比率:一股來說,民間企業為擴充生產設備或增加固定資產,除了增加資本額外,便需走上長期貸款之路,或賴分期付款,或發行公司債券以為支應,減輕短期負債壓力,而這些方式均須以固定資產為擔保品,因此固定資產與長期負債間有著密切關系。
分析固定資產與長期負債的比率,可以衡量債權人保障債權的安全程度,也可以顯示資產尚有若干價值可供企業繼續做為債務擔品,故對了解公司財務很有幫助,其計算公司為:固定資產(9億元)/長期負債(0.6億元)=15。就一般企業而言,固定資產,尤其是作為擔保的固定資產,與長期負債應維持一適當比率,以作為負債安全的保證。上項公司舉例就是表示固定資產為長期借款的15倍。故此項比率超過1,愈大時,對長期債權人的安全保障亦愈強。否則就表示公司財務即呈現不健全狀況,同時也表示公司財產作抵押已達到最大可能限度,必須另辟籌借資金來源。
11、應收帳款周轉率:應收帳款是指未取得現金的銷貨收入。在資產負債表上,應收帳款與存貨為流動資產中的主要項目,其可變現價值及流動性,常為分析流動比率作為測驗短期償債能力的主要參考因素。
一般正常企業,對于應收帳款與銷貨常保持一合理的比率。應收帳款周轉率的計算公司為:凈銷貨/(應收帳款、票據及帳款)。
一般言之,周轉率以較高為宜,而每周轉一次所需日數則以較小為宜。因周轉率愈高,收帳愈快,則應收帳款中包含舊帳及無價的帳項愈小,流動性愈大。一公司的應收帳款周轉率會受企業商業循環與季節性營業影響。
12、存貨周轉率:企業存貨與銷貨,如果應收帳款與銷貨一樣,應該有合理適當的比率,因為存貨的目的,乃在于銷貨。存貨并不能獲得利潤,只有將存貨出售后才能取得。企業存貨過多,不但使資金滯壓,無法作適度的運用,并增加倉儲費用與產品損耗或使產品過時。而若存貨少,不敷市場需要。因此控制合理數量的存貨成為企業管理上一個最重要且需待急速解決的問題。
研究存貨與銷貨的關系,可以測驗貨物銷售與重購的速度,或一年中存貨補進次數的比率,可以發現存貨是否過多或評價是否過高,進而提供銷貨效率及存貨控制效能的尺度。存貨周轉率計算公司為:凈銷貨/期初期末平均存貨,或銷貨成本/期初期末平均存貨成本。
目前以第二種方法計算者為多,因為銷貨成本表示自存貨轉出而銷貨的成本,兩者基礎一致,所得結果較可靠。
存貨周轉率提高,表示流動性增大,也就是表示能夠有效地控制存貨。
13、固定資產周轉率:表示固定資產全年的周轉(運用)次數,用以測定固定資產之利用程度,探究固定設備有無過大投資及有無閑置固定資產。計算公式為:全年銷貨額/固定資產期初期末平均額。
14、凈值周轉率:顯示業主的自有資本運用情形,比率的高低表示凈值運用效率如何,較高之比率表示周轉快,自有資本之運用效率高,但過高之比率則表示依賴太多之借入款,過分舉債經營。過低的比率則表示資金未充分運用,管理效率不高。計算公式為:全年銷貨額/凈值期初期末平均額。
15、帳面價值:公開說明書中資產負債表下端列有該公司最近年度每股的帳面價值,以供投資人選購股票時的參考。而當證管會審核新上市股票承銷價格時,除了本益比、股利率外,尚需檢核帳面價值一項。由此可知投資人購買股票時,帳面價值(凈值)亦是需考慮的要素。
一公司帳面價值,就是以資產減負債的凈值表示,如果將股東權益(凈值)總額,除以發行股票的總股數,即得每股帳面值。
通常經營狀況良佳,財務健全的公司之帳面價值必會高于股票面值,因為公司每年若有盈余,除依照規定應提百分之十為法定公積外,尚有特別公積與保留之盈余部分,因此公司每股帳面價值自會提高,也就是說,凈值的增加,使公司股票面值價值的增加。帳面價值每年提高,就表示此公司資本結構愈來愈健全。但是股票帳面價值的增加,并不能表示公司股票價值提高。而帳面價值亦非現值或市價的表示。因為每當公司面臨拍賣清算時,資產的變現價值會低于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的帳面價值(擁有大量土地之公司例外)。因此,帳面價值真正所表示的并不是股東從企業所能取得的價值(是指清算價值),而是股東所投入企業的價值,包括未分配盈余部分。
帳面價值高的股票市價并不一定與其成正比,同樣地,每股帳面價值低于面值的股票亦會高出票面甚多,這就牽涉股票市場性之問題。這也是熱門股與冷門股之最大區別。
帳面價值在股票的分析上是具有相當重要性的,因為從它可以找出投入企業資本額值及其將來平均收益或其變現價值的關系。可以從股市找出許多實例,就是資產總值小而盈利能力反而較大,或資產數量大而盈利能力反小的企業極多。但是不可否認,仍不能忽視一企業的帳面價值狀況。因為盈利能力強的事業自然容易受到爭相生產,降低利潤是必然的趨勢。而資產雄厚,賺錢少甚至賠本的企業可能由于日后合并,或全部清理財產,或部分讓售土地,因此股價自會受有心人撐持而維持高價。
16、銷貨收入:從損益表所列的銷貨金額的大小,可以反映企業基本活動能力的大小,也是了解某一企業的可靠資料之一。
投資人選購股票作為長期投資時,除了注意它的安全性與獲利率外,更重要的,必須分析該企業的潛在性、成長性。分析未來的成長,可以從銷貨收入的增減看出端倪,因為銷貨收入的增減,乃是表示一企業經營活動能力的大小,如果銷貨額逐月增加,或者與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的增加,說明公司運營正常,獲得廣大消費者支持,未來前途自是不可限量。不過銷貨收入的增加,如系由增加營業費用而來,自必減少營業利益,故從利潤觀點來看,必須注意銷貨成本與營業費用的相關變化。
分析銷貨收入時必須與上期比較,才能解釋營業額是否有增減,成長率是否提高,同時還要與凈利比較,才能更確切地表明營業額的增加是否是使凈利比例增加。有些行業受同業競爭影響,采取薄利多銷策略,有些則否。因此欲深入了解銷貨收入增減的原因,必須取得更多資料。
17、銷貨毛利率:銷貨毛利,為銷貨收入與銷貨成本的差額,此項差額必須扣除營業費用及其他支出后仍有剩余,才可獲得營業利益。否則,入不敷出,將會發生虧損,因此,此項差額的大小,直接影響企業的財務結構及營業成果。計算公式為:銷貨毛利/銷貨凈額X100%。
通常稱之為銷貨毛利與銷貨比率,亦稱毛利率,可以測驗制造管理與購買管理的效率。此項比率的高低,決定于銷貨與銷貨成本兩項,銷貨額之多寡大部分受制于市場,所以經營管理者均努力于銷貨成本的降低,以獲得較大毛利。
從公司公布的財務報告損益表中,可以求得該公司的毛利率,通常此項毛利率的變動不會太大,因此投資人可以利用此項毛利率乘以每月公告的營業額,就可以測得公司獲利的大概數,從而預測可能分配的股息,作為選擇股票投資時的參考。
18、營業利益與銷貨比率:損益表里,營業利益是重要的數字,表示出銷貨的利潤,也就是從正常進貨、制造一銷貨業務的利潤。因此,無論銷貨、銷貨成本及營業費用的任何變動,都足以影響營業收益的增減。為研究營業利益與銷貨間的關系,亦可用百分比表示,其計算公式為:營業利益/凈銷貨X100%。
通常利用此項比率作為測驗企業經營活動的直接收益能力,及經營與管理效率的比率。若比率高,表示經營的合理與有利性,也表示投資報酬高。若是太低,可能為成本與費用增加的比例超過銷貨增加的結果,對于產品的售價可能有不利影響,投資報酬亦因此削減或消失。
營業利益在營業循環中,如果長期具有穩定性,表示該企業屬成功的經營。因為營業利益是決定最后凈益的主要因素,所以任何會引起營業利益變動的因素,均應加以深入研究。穩定性營業凈利不外乎:①經營單位價格平穩或較低之貨品銷售。②必需品。③品質優良,存貨適中。④存貨周轉較快。
19、營業比率:在一般財務報告損益表中,都將銷貨成本與營業費用加在一起計算,而以營業成本表示。在計算公司銷貨毛利率時,損益表中的資料無法利用,必須將營業成本與銷貨收入比較,測知該公司的營業效能。一般財務分析者將此種比較稱為營業比率。其計算公式為:(銷貨成本+營業費用)/銷貨凈額X100%。舉個例子,某公司一年銷貨收入為2億元,而銷貨成本是1.3億元,另營業時的花費是0.3億元,則該公司營業比率為=(1.3+0.3)/2X100%=80%。這項比率在于分析營業成本與銷貨間的變動關系,反映公司經營的每年實效。
營業比率與100%間的差額就是營業時所發生的損益。如果某公司營業比率超過100%時,顯示該企業已處于賠本狀態。通常營業比率的表現,應該可以產生投資人最低限度的合理報酬。比率愈高,情況愈為不利,因為這就是表示營業利益少,很可能不足以支付利息以及其他各項營業時所需的費用。反之,營業比率愈低,則營業利益趨高,表示獲利能力強,投資報酬亦高。解釋營業比率時,對于各年度或各公司間費用性質的?異必須有充分的認識,尤其是對還沒有收回的應收帳?,攤銷、折舊等更應需進一步了解。公司經營時,常受物價變動或經營效率變化,而引起:①銷貨成本及營業費用增加,而售價沒有增加;②成本及費用減少而售價沒有減少。因此,對營業比率及營業費用各構成項目之趨勢分析極重要。
營業比率雖然是經營效能的良好指標,但是進行分析時,應與財務及非常損益項目一起考慮,才能測驗公司的財務狀況。假若一公司財務狀況良好,營業比率低,則公司雖面臨營業淡季,仍可輕松度過難關,故此時可暫時將利潤降低,并不會使公司營運面臨困難。
20、純益與銷貨收入比率:任何企業除了正常營業收支外,還有營業外收入與支出,如房租收入,利息支出等,偶爾也會出現不尋常損益,如出售營業用土地所獲得之巨額利益,意外災害損失等。這些項目有時對企業營運有很大影響,因此分析財務報告時,常將“純益對銷貨比率”與“營業利益對銷貨比率”相對照,用以測驗營業外收入對整個企業經營的影響,以及本企業一切活動的集體效能。
舉個例子,銷貨收入是100萬元,純益為10萬元,則比率為10%,表示每100元銷貨中,可以獲得10元的純益。此項比率愈高,公司獲利機會愈大,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也可獲得保障。
21、資本報酬率:企業每年結帳出現之盈余扣除應交納之稅金后,再除以當年參與分配股利之股本(上市股數):稅后純益/股本X100%。由此項比率之高低,可以觀察分配股利之能力。當年資本報酬率高,則該企業分配股利自然高,資本報酬率低,若不動用保留盈余或資本公積,則該企業分配股利自然低。
22、勞動裝備率:即固定資產與從業人員數之比率。當人工成本高漲時,機器設備的效率化是各產業所欲達到的最大目標,設備愈進步,管理愈現代化的公司,則此比例愈高。
23、本益比(簡稱P/E):用來衡量股價高低的指標,計算公式為:股價/每股稅后純益(詳情請參考本書第十章第五節)。
24、本利比:也是用來衡量股價高低的指標,尤其適合特別投機的股市,如臺灣股市。人們以當年度上市公司可以發或配多少股利或股票,作為衡量股價水準的主要因素。計算公式為:股價/股利(包括現金股利及無償配股)(詳情請參考本書第十章第五節)。
2.裕隆公司公開說明書實例解釋
先前所介紹的名詞解釋,對于一些初進股票市場抑或忽視基本分析的投資人,就如教科書上的定理與定義一樣,必須舉實例加以配合,方能順利達到教與學的目的,容易事半功倍,完全吸收從而學以致用,這也是本書的基本宗旨。
為何要選裕隆股作為范例?有以下幾點理由:①裕隆公司歷史悠久,屬正派經營公司,財務報表尚能反映該年度營運概況。②上市時資本額已大,股價漲跌做手較不能輕易控制,從長期看,完全與營運遠景相配合。③每年編制之公開說明書內容詳細、清晰,投資人從說明書內就可完全了解近三年之業務概況與財務狀況報表。
下面就詳列裕隆股1978年、1979年與1980年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與財務比率表,再將所介紹之名詞用該公司資料加以比較與分析。
(1)財務總表:
(2)凈值:
(3)股東權益:即是凈值部分。
(4)流動比率:其公式為:流動資產/流動負債,由裕隆資產負債表得知,1978年流動比率為:4,735,197,000/4,150,838,000=1.14;1979年為:6,350,846,000/5,953,457,000=1.06;1980年為:7,158,711,000/7,594,588,000=0.94。1979年流動比率跌至100%以下,短期周轉已出現困難,償債能力下降。
(5)速動比率:其公式為:速動資產/流動負債,由資產負債表可找出,裕隆股1978年為:3,124,963,000/4,150,838,000=0.75;1979年為:4,199,088,000/5,953,475,000=0.70;1980年為:5,214,587,000/7,594,588,000=0.68。連續三年來,速動比率均未超過1,不符標準。
(6)負債與凈值比率:其公式為:負債總額/凈值,由資產負債表可看出,裕隆公司1978年該項比率:4,196,691,000/2,173,849,000=1.93;1979年為:6,543,745,000/2,692,699,000=2.43;1980年為:9,060,703,000/3,528,730,000=2.56。就債權人立場而言,負債與凈值比率低,股東供應之資產較多,能保障債權人之債權。就裕隆公司而言,負債比例逐年升高,凈值則持續下降,對債權人言,保障逐漸消失。
(7)自有資本率(%):如表2-2所示,凈值所占資產總值之百分比就是自有資本額,顯然裕隆公司自有資本率近三年逐漸下降。
(8)凈值與固定資產比率:其公式為:凈值(資產-負債)/固定資產X100%,由資產負債表顯示,裕隆公司1978年固定比率為:2,173,849,000/1,247,892,000X100%=174%;1979年:2,692,699,000/2,414,590,000X100%=111%;1980年:3,528,730,000/4,776,924,000X100%=73%。從該項資料顯示,1978年與1979年固定比率超過100%?表示營運正常,無過分擴充現象,1980年固定比率降至100%以下,經檢查后,發現固定資產過分膨脹,財務結構已不健全。
(9)凈值比率:其公式為:凈值/資產總額X100%。由資產負債表顯示,裕隆公司1978年凈值比率為:2,173,849,000/6,370,540,000X100%=34.12%;1979年:2,692,699,000/9,236,434,000X100%=29.15%;1980年:3,528,730,000/12,589,433,000X100%=28.03%。根據證管會審查財務分析的標準,凈值占資產總額在二分之一以上者為健全,在三分之一以上者為正常,未達三分之一者為不健全。同時,依照證券交易所“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的規定,公司必須最近一年度凈值占資產總額比率在三分之一以上,才符合上市條件,卻未明文規定上市后未達三分之一標準時應取消上市資格,否則裕隆公司1979年資產負債表公布后就會被勒令下市,因為1979年起,其凈值比率已低于三分之一。
(10)固定資產與長期負債比率:其公式為:固定資產/長期負債。由資產負債表顯示,裕隆公司1978年該項比率為:1,247,892,000/1,441,667,000=3.3。由上述資料顯示,裕隆公司因資產與長期負債比率三年間由47倍下降至3.3倍,此項結果暴露該公司為大幅擴張生產規模而舉債經營,負債數字直線增加,使長期債權人安全保障急劇下降,財務已呈現不健全狀況。
(11)應收帳款周轉率:其公式為:凈銷貨/(應收帳款、票據及帳款)。由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顯示,裕隆公司1978年該項比率為:8,826,188,000/2,704,116,000=3.26;1979年:13,232,626,000/3,853,189,000=3.43;1980年:14,749,181,000/4,665,000,000=3.16。由上項資料顯示,該公司應收帳款周轉率有轉弱跡象,表示催收帳款增加,有礙短期周轉能力。
(12)存貨周轉率:其公式為:凈銷貨/期初期末平均存貨或銷貨成本/期初期末平均存貨。由財務比率表可知,1978年存貨周轉率為7.0;1979年為8.06;1980年則為7.69,表示這三年來,該公司存貨周轉率未顯著升降,表示流動性未增大,存貨未能有效控制。
(13)固定資產周轉率:其公式為:全年銷貨額/固定資產期初期末平均額。由財務比率表可知:1978年固定資產周轉率為7.07;1979年降為5.49;1980年更降為3.09,表示固定資產全年的周轉次數逐年下降,不是好現象。
(14)凈值周轉率:其公式為:全年銷貨額/凈值期初期末平均額。由財務比率表得知:1978年為4.06;1979年為4.91;1980年則為4.18,與其他發行公司相比,這屬于較高的比率,表示依賴太多之借入款,過分舉債經營。
(15)帳面價值:一個公司的帳面價值,就是以資產減負債的凈值。以裕隆公司言,1978年帳面價值為2,173,849,000元,1979年為2,692,699,000元,1980年為3,528,730,000元。每股帳面價值,就是以凈值總額除以發行股數。1978年裕隆公司每股帳面價值即是:2,173,849,000/140,000,000=15.52;1979年為:2,692,699,000/189,000,000=14.24元;1980年為:3,528,730,000/283,500,000=12.44元。可見該公司擴張太快,使每股凈值下降。
(16)銷貨收入:由裕隆公司損益表所列數據得知,1978年銷貨收入為8,826,188,000元,1979年為13,232,626,000元,較1978年增加49.9%,1980年為14,749,181,000元,較1979年增加11.46%。
(17)銷貨毛利率:其公式為:銷貨毛利/銷貨凈額X100%。由裕隆公司損益表得知,1978年銷貨毛利率為:1,821,975,000/8,826,188,000X100%=20.64%;1979年為:1,969,634,000/13,232,626,000X100%=14.88%;1980年為:2,188,587,000/14,749,181,000X100%=14.84%。由此可知,裕隆公司營業成本就不低,1979年與1980年更有升高趨勢,對于獲利能力極不利。
(18)營業利益與銷貨比率:其公式為:營業利益/凈銷貨X100%。由裕隆公司損益表得知,1978年該項比率為:1,248,977,000/8,826,188,000X100%=14.15%;1979年為1,269,220,000/13,232,626,000=9.59%;1980年為:1,463,291,000/14,749,181,000X100%=9.92%;1979年與1980年營業利益與銷貨比率降低,與營業毛利下降有直接關系。
(19)純益與銷貨比率:其公式為:稅前純益/營業收入X100%。由裕隆公司損益表得知,1978年該項比率為:1,051,674,000/8,826,188,000X100%=11.91%;1979年為:975,086,000/13,232,626,000X100%=7.36%;1980年為:893,472,000/14,749,181,000X100%=6.06%.顯然地,純益率在逐年下降。
(20)資本報酬率:其公式為:稅后純益/上市股數X100%,將此公式套入裕隆公司財務報告得知,1978年為787,674,000/1,400,000,000X100%=56%;1979年為:731,086,000/1,890,000,000X100%=38%;1980年為:668,472,000/2,835,000,000X100%=24%,股東投資報酬明顯下降。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