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年老的富翁,他非常擔心自己的萬貫家產在百年之后會給嬌慣了的兒子帶來禍害,于是他便把兒子叫來,給兒子講了自己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故事。兒子十分感動,他決定出外尋找財富,發誓不找到寶物決不回家。兒子打造了一艘大船遠涉重洋,后來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了一種會散發出香氣的樹木。于是兒子就把這種樹木運回家鄉,搬到市場上去賣。可是卻無人賞識,而令人氣惱的是旁邊一個賣木炭的小販卻總是生意興隆。第二天,兒子把那種香木燒成了木炭,挑到市場上后也很快就賣完了。其實,兒子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這個世界上珍貴無比的“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塊磨成粉末,價值就超過了一車的木炭。
因為不知道“沉香”的價值,結果把珍貴的“沉香”當作普通的木炭賣了,而且,就連買主也只是把“沉香”買了去當木炭使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因此,作為生意人來說,做買賣一定要“識貨”,一定要認識自己所經營商品的價值。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硬拿“沉香”與木炭比,甚至把“沉香”當木炭賣了,這不僅將使自己失去一次極好的賺錢機會,甚至還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
當然,從股票投資而言,買賣雙方之間的股票交易并不存在社會資源的浪費問題。但因為不認識股票的投資與投機價值,結果錯把“沉香”當“木炭”,從而使自己錯失賺錢機會、甚至出現不該有的損失的事情卻并不少見。這一點,2003年的行情應該是最好的例證。
可以說,2003年5月份之前的股市行情是一波“沉香行情”,作為市場里的一些藍籌股在今年的行情里得到了主力機構的充分炒作。而在此之前,這些藍籌股有如那位富翁的兒子眼中的“沉香”一樣,是被當著“木炭”看待的。大家都認為這些大盤股炒不動,也沒人要,因此大家紛紛拋售藍籌股,以至在2002年年末的時候,這些大盤藍籌股成為市場里遭拋壓最重的板塊之一。就是到了2003年年初的時候,每股450元發行價發行的中信證券,在其上市后也一度跌到每股481元的低位處,結果股市里的“沉香”完全被當作“木炭”來交易了。假如投資者認識這些股票的價值,不按“木炭”的價格來賣出“沉香”,那么,在后來的“沉香行情”里,投資者就不會有不該出現的損失了。比如,在330元買進的中石化,結果被投資者以3元賣掉了,并且還美其名曰“止損”。而且投資者還會有所收益,如中石化后來股價上漲到了4元之上,那么,投資者此前以每股330元買進的中石化就能獲利20%以上了。換一個角度而言,假如投資者認識這些股票的價值,那么,在去末今初其他投資者按“木炭”的價格賣出“沉香”之時,投資者就可以按“木炭”的價格大量地買進“沉香”,那么,在隨后的“沉香行情”里,投資者就可以大賺一筆。比如,中信證券低開低走之時,投資者按每股5元的價格買進該股,那么后來投資者賺它個40%~80%的收益都是有可能的。
當然,作為中小投資者來說,要真正認識股票的價值是不容易的。就算你知道那股票就是“沉香”,而不是“木炭”,但由于“沉香”的等級不同,那價格也是不一樣的,而且在供不應求之時,那價格還可以提得更高一些。因此,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將“沉香”賤賣的可能。這一點是投資者需要注意的,也是需要根據行情的發展來把握的。不過,縱然是便宜賣了許多,但只要是將“沉香”按照“沉香”的價格賣出的,而不是按“木炭”的價格賣出的,那投資者也就可以心滿意足了,畢竟股市里沒有完美主義,任何一只股票的價值特別是它的投機價值,都不是中小投資者所能充分挖掘出來的。因此,這個時候作為中小投資者來說,倒不妨知足常樂一些為好。
此外,作為中小投資者來說,要認識股票的投資與投機價值,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買“沉香”的價格把“木炭”買了進來。把“木炭”賣出“沉香”價格,投資者會因此而大賺一筆,甚至獲得暴利。但如果是用買“沉香”的價格把“木炭”買了進來,那股票也就真的變成了燃燒的“木炭”了,投資者必須盡快地拋掉它,否則,投資者所面臨的只能是嚴重虧損的命運。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