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偶發事件的過度反應
股市里的偶發事件是頻繁發生的,對偶發事件進行因果詮釋意義不大,因為它不是系統性因素,不會影響長期趨勢。如果投資者受偶發事件的干擾,輕易改變之前經過認真分析而做出的判斷,做出過度反應,則會導致業績不佳。1998年,美國Odean教授發表在《金融學期刊》的實證研究表明,在其觀察同一券商底下的一萬名客戶(個人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時發現,在投資者賣出一只股票后很快買入另外一只股票的情形中,往往被賣出股票的股價在隨后一年的表現優于后來買入的股票,一般高出三四個百分點。這說明過度反應所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原因就在于投資者的心態上發生了變化,把偶發事件看成必然事件,所以,就要去尋找新的模式而否定之前的模式。因此,我們建議:首先,問自己是否有真正確鑿的理由足夠支持自己對于市場的判斷是正確的;其次,在做決定前慎重考慮這筆買賣的決策是否基于一些隨機的短期因素,如果不是,那就把這種趨勢性因素列個單子,看看它們是否站得住腳;再次,永遠記住價值投資法則中的一條定律:長期投資于優秀公司的利益回報要好于短線投資。
處置效應
在股市中,投資者經常不愿意將賬面損失轉為實際損失,盡管這種虧損已經是顯而易見、不可逆轉的。即使需要現金時,投資者也往往傾向于賣出已經盈利的股票,而繼續持有還處在虧損狀態的股票,這就是金融行為學上的處置效應。Odean教授對投資者投資行為的觀察也充分表明,他們更愿意賣出股價上漲的股票。處置效應是一種非常不良的投資心理,風險巨大,容易導致投資者遭受更多的損失,同時又失去更多獲利的機會。因此,我們建議:首先,對于相對肯定的損失,投資者即使不愿意面對,它也是事實,所以,長痛不如短痛,要制定一個參照價格點位來計算相對的盈利或損失,如果目前的股價距參照價位還有下跌空間,此時賣出股票雖有實際損失,但卻是相對盈利狀態;其次,在購買一只股票之前就要想好在什么條件下需要賣出。
短視急躁
投資股票這種高風險資產,當然應有時間概念。根據投資者不同的風險偏好和期望的投資回報率,投資時間的長短是不同的。一些短線投資者會非常頻繁地關注自己買入股票的市場表現,而一些做長線的投資者則對短期的波動不太關心。根據一項對美國股市1927~1998年連續71年投資回報的研究,如果投資者只看每個月的表現,每個月都做交易,雖然在71年中間有63%的月份可以掙到錢,但實際上是賺得少,賠得多,盈虧基本持平。顯然,如果采取短線思路操作,在股市里賺錢的可能性并不很高。但如果把投資的時間劃分為5年一個階段,那么在71年中有90%的5年時間段是可以掙更多的錢的,即便是最厭惡風險的人也會把股市看作是非常安全的投資場所。所以,那些急于看到盈利的短線投資者反而成為市場的輸家;相反,心態穩定、眼光長遠的投資者才能真正分享股市帶來的回報。因此,我們建議:首先,投資要真正樹立長線投資的理念,而不僅僅是掛在嘴上的,不要一到實際決策時馬上又轉向短線思維,經常回顧一下自己以往投資的經驗教訓,尤其不要忘記那些因受短期事件干擾而使自己做出錯誤投資決策的教訓;其次,是不要頻繁地去計算已經實現了多少投資回報,一年總結一次足矣;再次,不要教條地理解長線投資,長線思路并不完全是持股不動,但投資者如果沒有精力或技能來把握股市中長期的波動規律,最好持股(績優公司股票)不動,至少會比大多數頻繁交易的投資者的回報要好。
附:投資者心理成熟度測試表
根據本節內容,結合Odean教授1998年的研究,我們設計了一套測試投資者心理成熟度的表格,有10個問題,3個選項。根據自己目前的狀況進行選擇,其中選“從未”計0分,選“有時”計1分,選“一貫”計2分,10個問題的得分加總后,參見得分評價,看看自己是否是一個心理成熟的投資者。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