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1916-2012)。他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巴菲特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本・格雷厄姆工作將近十年。
巴菲特2006年致股東信,專門重點講到沃爾特・施洛斯:最后我想談談我在華爾街的一位老朋友,沃爾特・施洛斯,他去年已經90歲高齡。從1956年至 2002年,他的投資都非常成功,而且除非他的基金賺錢,否則他一分錢手續費也不收。Walter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商學院。他只有1間辦公室,直到 2002年才擴到4間。他沒有秘書,事實上沒有任何員工,只有他的兒子幫他。
我第一次向公眾推薦沃爾特・施洛斯是在1984年,那時主流商學院盛行“市場有效理論”,即認為股票價格不會明顯被錯估,所以僅僅利用公開信息,投資者無法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無數本來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而另一邊沃爾特卻繼續用事實說話--跑贏大盤。市場有效理論反而幫助了沃爾特,就像如果你從事航運業,而你的競爭對手都被教育說,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方的。從這個角度講,對沃爾特的投資者來講,他沒有上過大學,是件好事。
巴菲特在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這樣形容沃爾特・施洛斯:他真的知道怎樣找到“比賣給私人投資者價格低得多”的股票。他持有股票數量比我多得多,他對公司所處行業的性質等,沒有我關心得多。我也影響不了他。不過這是他的優勢之一,因為沒有人影響得了他。
著名價值投資機構Tweedy Browne的Christopher Browne在被問及應該如何挑選基金經理的時候,也提到了沃爾特・施洛斯的例子:我記得幾年前,沃爾特・施洛斯到我辦公室來,給我一張單子,上面寫著40年的投資記錄和年復合收益率20%。他是獨一無二的,我還記得當時把這個提交給我的投委會,告訴他們,即使10年前我們遇到沃爾特・施洛斯,他很可能也不符合我們對基金經理所謂“標準”,那意味著我們錯過了后面十年年復合增長10%的機會。Walter當時已經超過70歲,而且他手下沒有任何人,連電腦都沒有,唯一的參考資料還是每次從我這里借的Value Line雜志。
1998年沃爾特・施洛斯參加了Jim Grant投資論壇,演講題目是“我的華爾街六十五年”。在那次演講中,沃爾特給大家介紹了他眼中的“價值投資之父” 本・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聰明的他將自己的理念應用于投資,他定下的規矩是,有回報他要提取50%,而出現損失,他也會承擔50%。不過,1929年的市場也讓他損失慘重,投資者紛紛贖回。1946年,Graham-Newman基金成立10年,表現一直很好。主要原因是格雷厄姆二戰前買入很多規模和盈利一般的二線公司,這些公司不用繳納超額盈利稅,因此戰后反而經營和股價都表現很好。
兩個小例子可以看出本・格雷厄姆的原則性。1、曾經有人給他推薦未來業績很看好的公司,他說這不是我們的風格。他所倡導的價值投資并不是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盈利和增長。哪怕機會再確定,他也不會買。2、價值發現。二戰前,市場熱捧波音公司,認為其前景巨大;二戰后,很多人都認為公司沒有前途,于是本・格雷厄姆得以在20元股價買入(當時賬面價值為40美元)。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專門在股價跌時買入,本・格雷厄姆已經在這樣做了,不過他不愿意用逆向投資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在買入價值。所以你要教育你的投資人,除了浮盈,也要習慣浮虧,而且越跌越買。
他從來不用電腦,但堅持每天早上讀報,唯一其他參考資料是Value Line雜志,最喜歡看“表現最差股票列表”,找到理想標的后買入一些(股價較賬面價值有折價,債務少最好沒有,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然后讓上市公司將財務報表郵寄到自家信箱。每天工作時間堅持上午九點半到下午四點半。1956年自立門戶后,將近50年(2003年基金清盤,專門為自己理財)年復合收益率16%。難怪,Forbes雜志曾在封面說,聽Schloss談“簡單”的價值投資對現代人是一劑“補藥”。
沃爾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1916-2012)。他不是很多人眼中的股神,但他是“股神”巴菲特眼中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他曾經為價值投資之父本・格雷厄姆工作將近十年 Q:你和巴菲特等人都曾師從Ben Graham,今天你們也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人,你們的共同點是什么?A:都不抽煙,呵呵。我想我們都很理性(rational),即使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很情緒化。當然,巴菲特是這方面做得更極致些。而且我們都很誠實,我們知道有些人賺了很多錢,但別人并不愿意投錢給他們,因為他們人品有問題。
Q:Tweedy Browne偏定量,而巴菲特偏定性,你呢?A:我不是很擅長判斷“人”,我更喜歡跟數字打交道,除非上市公司離得很近,否則我不會去調研。我會從公司是否愿意分紅,來判斷管理層是否為股東利益著想。因為我們很小,所以我們不會去約見管理層,除非你是富達(Fidelity),否則他們怎么會聽你的呢?在基金規模小的情況下,還是同數字打交道更容易些。
Q:買賣原則?A:不要著急賣。如果股價已經到了你認為合理的價格,那你賣掉可以。但如果因為已經漲了50%,別人勸你要鎖定利潤,你不要急著賣。至少賣之前要重新評估一下公司,要考慮當時市場的情緒(點位)是否對股價構成影響,人們是不是特別樂觀?買股票時,根據我個人經驗,買在過去幾年的歷史低點總歸會有好處。你看到股價從125跌倒60,你認為有吸引力了,但可能三年前低至20,這說明這公司股價確實很脆弱。
Q:你自己經歷了很多次經濟衰退(18次),還包括二戰后的市場,歷史在重復,還是你也在改變?A:市場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有些股票跌去50-60%,而有些股票創了新高。人們總喜歡買入表現很好的公司,而不喜歡那些表現糟糕的公司。有些人也許在想,如果我現在賣掉這些差的公司,還可以抵消一些要繳納的盈利稅,不得不承認很多人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賣股票,所以股價總是會比“應該”跌得更多。以前的價值投資我們會買入股價跌到“流動資本以下”的公司,但現在這一條很難適用。現在的原則是買入股價被“打壓”的公司,股價在歷史低位(而不是創新高)的公司。當然我們得弄明白,其他投資者為什么不喜歡它們,是因為沒有業績,還是因為季報比市場預期低了一點點,我們愿意與市場不同,因為我們不認為一個季度表現很重要。
Q:你的投資很分散,這是為什么?A:巴菲特曾說我這樣做是為愚蠢進行對沖,我告訴他我們不會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而我們買入的又是些二線公司,我知道這里面一定能出來不錯的公司,但我并不知道是哪個,所以只能每個先買點。一定要買,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樣你才會記住它。遇到真正喜歡的公司,隨著股價下跌,還會繼續買。
Q:很多人由于貪婪,撐不了你這么久,你的秘訣是什么?A:很多人本不應該來這個市場,由于貪婪,才有他們的出現。我們有自己的潛在買入名單,當這個名單由50只減少到3只,我知道市場很危險了,也沒有那么便宜了,于是是時候徹底撤出了。再說市場幾十年前哪有那么多CFA.
Q:給年輕人什么忠告?A:對自己要坦誠,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判斷,要明確自己這輩子要什么,不要因為華爾街賺錢就做這行。要與受人尊敬的人和好人打交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入駐叩富網的作者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對您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用戶應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自行決策投資行為并承擔全部風險。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
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發送郵件至kf@cofoo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