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蓄之既久,既可能“烈焰沖天”,也可能“飛流直下三千尺”,在把握速率的同時,更應把握方向。
(一)從圖表上看,當日K線、周K線、月K線、季K線就像滿地的基樁時,無論是大盤或個股都有可能一觸即發,往往會造成烈焰沖天的飚升或“飛流直下三千尺”,這種現象往往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首先要搞清楚:為什么密集區的突破有這樣強勁的沖力呢?有二股力量凝聚而成。
1、發動力量
盤整是相對的,漲或跌是絕對的,一可以這樣認為:盤整是為了漲或者跌服務的,不經過蓄勢,也能發動,只不過蓄勢越久,越值得注意。
2、追漲(殺跌)力量。
尤其是技術派對頸線位的理解。一旦巨量向上突破頸線位,并在回拉中不破頸線,則理論上中期漲幅可以從頸線位到底的高度的二倍,既然如此,不追漲更待何時。它們相信度量值遲早會達到,故每一次回檔都積極介入。相反,當出現復合頭肩頂形態時,放巨量向下突破頸線位,一旦確認有效,下跌的位置就是頸線位—(頂—頸線全)。例如1994年滬市從1000點下跌,在700點區域形成標準的復合頭肩頂態勢,這種長期形態并非某個大主力能塑造,多空雙方在頸線位700區域多次、反復較量,最終該區域被有效擊破后,則理論探底的位置為700—(100—700)=400,實際探至386點。
這二股力量形成釓空(釓多)行情,在期市的還有一股力量,那就是“敵方”的停損盤,或者爆倉盤,更具“速率”。
(二)無論是大盤還是個股都存在這種現象,但任何事物都存在辯證的二個方面,有“真發”也有假突破,以下從正面教材和反面教材來談談這個技巧在實戰中的運用。
正面教材一:1995年,低價大盤股開始革命,1996年低價大盤股再上臺階。流通股較為適中的“金杯”首當其沖——“金杯”被壓抑之深,非一日之寒。“一汽金杯”從13.50元下跌以來,在1.8—2.00橫盤了15個月,在一個不甘寂寞的市場,真可謂耐心和無奈。其頸線位為4.18元,一旦巨量啟動,中期目標顯然是4.18+(4.18-2)=6.36元,“96.1.5”“金杯”收盤價為6.34元(為512點發動行情以來的最高收盤價)。“金杯”的“蓄之既久、其發必速”也給低價大盤股作出表率。
正面教材二:1996年“長虹”的啟動。“長虹”的蓄勢實際上分為二個階段。既可以在下跌中蓄勢,也可以在上升中蓄勢。
第一個階段是在下跌平臺的轉換中敘事:9元的平臺為七個交易日,8元的平臺為十個交易日,7.50元的平臺為33個交易日。而且每個平臺的間隔越來越小,下一個平臺所維持的交易日卻逐漸增加,而這是在大盤逐步創出新低的情況下出現的。
第二個階段是在上升中的蓄勢,從7.50元上升中脫離大盤的弱勢。稍不留意,大漲小回的它使拋出去的籌碼就揀不回來。
反面教材一:1995年曾風靡一時的“渤海化工”長時間盤整后的突破。1995年開創H股炒作之風的“渤海化工”格外引人注目,當其股價在6.20-7.30元區域橫盤22個交易日,“95.8.24”換手率為38%并向上突破時,許多錢階段從該股身上獲利的人迅速、大量跟進,其結果?馬上有三根中陰線一舉吞沒突破陽線,并從此一厥不振,屢創新低。
反面教材二:1996年年末的“愛建股份”。
“96.9.27”績優股、上證30金融股的代表已經站在30天大關,緊接著進行近10周的圍繞30元的橫盤。“96.9.27-96.12.06”,股指從875上升至1212點,該股不為所動,似乎在蓄勢,“96.12.09”其放出1600萬股的巨量向上突破,但第二天的低開低走馬上留下陰影,第三天反抽失敗,第四無竟跌破30元。(雖然受政策利空影響,但更表達了主力力不從心的狀態)
點評:主力正是利用了“蓄之既久,其發必速”的心理來了個假突破,從而達到出逃或者減倉的目的。
(三)同樣的蓄之既久,“真發”和假突破的不同
當拉升至某個階段,再進行長時期橫盤后的突破,往往是假突破,因為在加速上揚中,十日均線往往為主力成本,沒有必要盤得太久,要么資金有問題,要么伺機減倉意愿濃烈。
如果持續大跌后,潛伏在遠離密集區的價位,再進行長時間橫盤后的向上突破,真突破的概率大。
這里還有一個什么時候“發”的問題。對于個股,巨量突破頸線位并在回拉中以頸線位為強支撐叫“發”;對于大盤,巨量突破五日均線并開始以五日均線為支撐盤上叫“發”。
(四)談談基本面所造成的“蓄之既久,其發必速”
1996年度的滬市1258,深市4500點時所出現的暴跌局面,是種種隱患,日積月累所造成的。其實,當滬市沖上1100點,深市踏上4000點時,1993年的高處不勝寒的字眼已經屢見報道,中國證監會已連續出臺12道措施,意在降溫,而不少人以為憑資金就能決定一切,故而不但充耳不聞反而加碼買進,忘了什么叫風險,就表明風險已經蓄之既久了,既然在高位蓄滿了風險,其向下的速率顯然是較大的。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