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自從交易市場形成之后,大師就一直伴隨我們左右。討論市場狂熱的經典作品《Extraordinary Poput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在1841年發行于英國,目前市場上還買得到這本書。該書的作者Charled Mackay描述荷蘭的"郁金香狂熱"(Tulip Mania)、英國的"南海 泡沫"與其他的類似事件。人類天性的演變很緩慢,目前又有一些新的狂熱----包括"大師狂熱" 在內----席卷市場。相對于數世紀之前,現在的大師狂熱蔓延非常快速,這需要感謝傳訊科技的 發展。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也隨著市場大師起舞,就如同中世紀虛構福音的信徒。 金融市場有三種類型的大師:市場循環折大師、神奇方法的大師與過世的大師。某些大師可以預 測市場的重要轉折點,另一些大師提供"獨特的方法"----通往財富寶庫的最新快速道路,還有 另一類的大師,他們避開當代的批判,由另一個世界指導信徒們進行交易。
市場循環的大師
近數十年來,美國股票市場大體上呈現四年一期的循環。顯著的空頭市場低點發生在1962年、1966 年、1970年、1974年、1978年與1982年。股市市場通常會有2.5~3年的上漲階段,然后是1~1.5 年的下跌。在每一個主要的循環中,幾乎都會出現一位市場循環大師,大師的聲譽大約可 以維持2~3年的時間。每位大師主宰市場的期間,基本上與主要的多頭市場相互吻合。 一位市場循環大師可以預測所有的重要漲勢與跌勢。每個成功的預測都會提高他的聲譽:因此, 當他下一次提出預測時,將有更多的信徒搶進或搶出。如果愈來愈多的人們認可這位大師,他的 看法將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當你發現一位炙手可熱的新大師時,追隨他的指示將有利可圖。 市場上有數以千計的分析師,任何時候總有一些手風奇順的人。對于大多數的分析家來說,整個 生涯中總有一段神奇的日子,這就如同一座破鐘----每天至少會準兩次。品嘗過這種神奇精準的 滋味之后,一旦手風逆轉而被市場所淡忘,他們將覺得很沮喪。可是,還是有一些人偶爾可以成 功,所以當他們手風轉背時,仍然持續努力。一位市場循環大師的成功,絕對不是仰賴短暫的運 氣。他對于市場有一套心愛的理論。這套理論----循環、成交量、"艾略特波浪"或任何其他的 見解----通常是發展在他成名的數年以前。最初,市場拒絕遵循這位大師的理論。后來,市場發 生變化,數年之內的走勢與該套理論環環相扣。于是,這位大師的聲譽逐漸攀越高點, 君臨整個市場。模特兒也是如此,他們的命運隨著大眾口味而改變。某年是耀眼的金發,隔年 是狂野的褐發。去年是炙手可熱的金發名模,今年突然消失在流行雜志的封面上,黑發模特兒轉 為搶手,甚至臉上還要有個胎記,模特兒不會改變----發生變化的是大眾的品味。
市場大師是來自于市場分析邊緣地帶的異類,他們都不是被公認的分析師。支領薪水的機構分析師,都是以飯 碗的安全性為主要考量,他們都采用類似的分析方法,所以不可能出現奇跡般的結果。市場循環大師是擁有獨特理論的異類。市場大師的生計通常都是來自于撰寫市場分析報告,他可以靠著提 供建議而致富。一旦成名之后,訂閱量可能由每年的幾百份增加為數萬份。據說,某位最近成 名的市場循環大師,他雇用三個人專門處理每天涌入的現金袋。在投資的座談會中,市場大師將 被群眾所包圍。如果你也在群眾之中,將發現很少人就大師的理論提出問題。信徒們僅需要浸沐 在他的光環下,就覺得非常滿意了。他們可以借此向親朋好友吹噓。只要市場的走勢繼續配合他 的理論,大師的聲譽就可以維持不墜----期間通常短于四年一期的循環。在某個時候,市場將發 生變化而展現不同的步調,市場大師繼續引用先前百發百中的方法,將很快失去他的信徒。當大 師的預測不再有效時,大眾的贊嘆將轉變為憎惡。一位過氣的市場循環大師,絕對不可能再成為 明星級的人物。在1970年代初期,郭德(Edson Gould)是證實市場的大師。他的預測理論奠基于"聯邦準備銀行"的政策變動:換言之,貼現率的變動。最著名的一條法則是"三步一大跤": 如果FED連續三次調升貼現率,這代表銀根轉緊,行情將步入空頭市場。在另一方面,如果FED 連續三次調降貼現率,這代表銀根轉松,行情將步入多頭市場。另外,郭德也發展一套頗具創意 的繪圖技巧,稱為"速度線"----淡色趨勢線的角度是取決于趨勢的速度與市場反應的深度。 在1973~1974年的空頭市場中,郭德逐漸嶄露頭角。他對于1974年十二月底部的正確預測,更使 聲譽如日中天,當時"道瓊斯工業指數"幾乎跌破500點。隨后,價格強勁走高,郭德利用速度 線預測重要的轉折點,于是他的光環更是耀眼。可是,不久之后,美國進入的"資金淹腳目"的 時代,通貨膨脹惡化,這是郭德方法所完全不適用的金融環境。在1976年,他已經失去大部分的 信徒,目前很少人還記得他的名字。新一代的市場循環大師出現于1978年,葛蘭碧認為,在股票 市場中,"量是價的先行指標"。當他發展這套理論時,葛蘭碧是在華爾街的某大證券商工作, 根據他在自傳中的說法,這個靈感是來自于廁所磁磚上的花紋,他當時正坐在馬桶上。葛蘭 碧把洗手間的靈感帶回研究室,但市場拒絕遵從他的預測,他一度破產、離婚、睡在朋友辦公室 的地板上。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