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介紹:叩富全民煉股爭霸賽,每月為一期,按照模擬交易收益排名發放獎勵。 展開
第一,過分看重一次性利好或利空。某股票大漲百分之三十,原因是該公司突然發現它手持的另一家公司股票突然大大升值。僅這一項資產價值就 已經高于該公司的總市值。于是,大家馬上跟著蜂擁而入。
其實,大家應該問三個問題:該公司會不會把持有股票全部賣掉?即使賣了會不會全部分紅?如果不分紅,那些錢會不會被其他業務浪費掉?
第二,過于看重名人效應。因為某名人買了某只股票就跟著買,但這位名人也許并沒有做過研究,也許這項投資是個錯誤(連巴菲特也時有錯誤)。
在有些IPO的認購中,有些名人礙于面子(或者一時頭腦發熱)認購了新股,零售投資者便爭先恐后。
第三,忘記企業的業務控制能力。在香港上市的不少公司董事長或者總裁經常在香港居住或者與投資者見面,這本身不是問題。如果一個企業的業務遍布全國,那么公司高層住在香港還是北京都一樣。
問題是有的公司高管太關注股價,而慢慢忘記了業務,業務開始下滑。長期授權(假手于人)的結果,就是下屬自建獨立王國。
第四,喜歡忙碌的公司。有一種公司很忙碌:不斷發行新股票、債券或者可轉換債券, 而同時又分派不錯的現金紅利。這實際上是耍弄投資者的一種雕蟲小技, 但很多人被迷惑。
還有一種公司不斷兼并收購,過一年兩年,又陸續把它們賣掉。買的時候有故事,賣掉的時候也有理由。這樣,公司股價會高于安安靜靜的公司股價。
第五,期望過高導致回報過低。理論上,股市的中長期回報率與宏觀經濟增長率應該差不多,在當今世界就是百分之四到八。期望太高反而導致結果很差。我們買了股票后,往往還沒來得及讓公司基本面改善,就急不可耐地賣掉了。
有研究發現,多數股票和整個市場在中長期內的大漲或大跌,都集中在某個很短時間內。你如果沒耐性,買來賣去,就很可能錯過大漲的某幾天。你可能會說,你可能正好躲過了大跌的那幾天。但你怎么知道你的運氣就那么好呢?
第六,過分輕信公司和專家。多數投資者都犯過(也許經常犯)這個錯誤。輕信公司的概念、故事以及媒體的報道,所以投資太輕率。
公司高管可能撒謊,或者他們雖然沒有撒謊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可能低估了面對的困難。很多投資者虧錢,因為他們輕信股評家、分析員和媒體。而這些人發表意見之前未必做過認真研究。
文章很精彩?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吧